编辑推荐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内容简介
战争,对军事家而言是一种艺术,对一个国家来说却是生死大事。 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因为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物质财富,唯一的办法就是掠夺和侵略,无论是黄帝大战蚩尤还是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也正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才有了诡诈奇谋的军事谋略。《孙子兵法》成书于两千五百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早了两千三百年。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其所阐述的谋略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正是因为军事家为了自己的理想,国君为了自己的生命,这两者结合才产生了无数的奇谋妙策,并且用文字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军事上的无价之宝。 这些兵书是用血肉换来的经验,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让历史上那些战争除了血腥还有一种理性的悲壮的美。这些兵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伟大的将帅,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流传到国外,为国外的军事家、政治家所推崇。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尤其是《孙子兵法》等一些著名的军事著作,以其博大精深的军事学说、卓绝超世的奇谋伟略、质朴幽邃的哲学道理,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这些兵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本书精选了历史上有名的兵书,进行了详解,并在《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兵法》、《三十六计》每篇后面都配有战争故事,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谋略。
目录
孙子兵法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吴子兵法 图国第一 料敌第二 治兵第三 论将第四 应变第五 励士第六 孙膑兵法 上编 禽(擒)庞涓 [见威王] 威王问 问垒 篡卒 月战 八阵 地葆 势备 兵情 行篡 杀士 延气 官一 强兵 下编 十阵 十问 略甲 客主人分 善者 五名五恭 兵失 将义 将德 将败 将失 雄牝城 五度九夺 积疏 奇正 诸葛兵法 兵权 逐恶 知人性 将材 将器 将弊 将志 将善 将刚 将骄吝 将强 出师 择材 智用 不陈 将诫 戒备 习练 军蠹 腹心 谨候 机形 重刑 善将 审因 兵势 胜败 假权 哀死 后应 便利 应机 揣能 轻战 地势 情势 击势 整师 厉士 自勉 战道 和人 察情 将情 威令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八阵总述 匹阵赞 天阵赞 地阵赞 风阵赞 云阵赞 飞龙 翔鸟 蛇蟠 虎翼 奇兵赞 游军 金革 靴鼓 麾角 兵体 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问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书摘插图
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人,是原陈国公子完之后。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齐国,被齐桓公任为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工正”。陈完后改称田完。齐景公时,田完的第四代孙田桓子已是齐国大夫,并以这一身份与公室争权收买人心,采用大斗借粮、小斗收进的方法,使百姓“归之如流水”。到了田完的五世孙田书时,因“伐菖有功”,被齐景公赐孙姓,并赏乐安城为封邑。田书就是孙武的祖父。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武就逃到了吴国,并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阎闾,吴王为试其统兵能力就“试以妇人”,让孙武教练一百八十位美女。孙武将这一百八十位美女分为两队,让吴王的两位宠姬为两队的队长。在操练队形时,孙武两次“三令五申”演练要求,可这两位美人队长大笑而不守法纪,孙武就斩杀了这两位吴王的宠姬。虽有吴王力保,但孙武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执行了军法。但也因此使吴王知其善用兵而拜为将军。后来孙武佐吴王,向西攻破强楚,一直打到了楚的都城郢;北震齐晋,使吴国成为当时的大国,而他本人也扬名天下。《尉缭子·制谈》载:“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日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日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日武子也。”这就可见孙武用兵艺术的高妙。 孙子以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而被后世尊为兵圣,而这部兵书也被后世尊为兵经。这部兵法书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专著。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及之前的战争经验,在论述战争的本质及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关系的同时又揭示了普遍的战争规律。在孙子的著作中不仅仅是计谋与争战,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内容和其中的一些应用价值,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且到了现代,依旧被应用到没有硝烟的战争——经济竞争中。《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更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一部管理学的著作。
【本篇主旨】
本篇并不涉及具体的计谋,它是总领全书的纲。它阐述了军家所应关注的最基本的问题和法则。本篇的叙述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军事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篇章之中。本章可以当作军事院校的必修课。它讲述了军事对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性,指出它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根本大事。本篇提出了一个统帅所要注意的五个重要的事项。一为道(顺乎民心的治国方法),二为天(天时),三为地(地利),四为将(将领),五为法(治军的法令),这五者可以说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要素。如果作为一个统帅在战斗打响前对自己所处的状况没有深入的了解,那等待他的不仅是失败,还有耻辱。 文中着重强调了用兵要因地制宜,灵活地运用诡计,所谓兵不厌诈,一切都应是为目的服务,战争的目的就是胜利。最后强调的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原文】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兵者:兵士、兵器。这里指军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央祀与戎。”张预注:国之安 危在兵,故讲武练兵,实先务也。 地:地形、地势、地域。这里引申为领域。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阵之地,得其利则生,失其利则死,故日死生之地。” 道:道理。贾林注:“道者,权机立胜之道,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曰不可不察也。” 经:分析研究。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通较、比较。计,此处指下文所说的“主孰有道”等七事。索,探索。贾林 注:“校量彼我之计谋,搜索两军之情实,则长短可知,胜负易见。” 法:法令、制度。 上:上级,这里指代君主。本句的意思是,要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相一致。张预注:“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上用。” 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官道,各级将吏的统辖管理制度。主用,关于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梅尧臣注:“曲制,部曲队伍分画必有制也。官道,裨校道统率必有道也。主用,主军之资粮万物必有用度也。” 莫:没有。张预注:“以上五事,人人同闻,但深晓变极之理则胜,不然则败。” 练:训练有素。 将听吾计句:如果听从我的计谋,作战就能取得胜利,我就留下来。“将”另一解释是用作名词,即将领之意。 去:离开。 计利:分析双方的利害条件。杜牧注:“计算利害是军事的根本。” 势者:有利的形势。 诡道:计谋与方法,诡,诡诈。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挠:挑逗,挑衅。张预注:“彼性刚忿,则辱之怒,志气挠惑,则不谋而轻进。” 庙算:庙堂。张预注:“古者兴师命将,必致斋于庙,授以成算,然后遣之,故谓之庙算。”
【译文】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因此不能不深入地加以研究与考察。所以作为掌握国家命运的军事家们必须从五件事上来深人地研究、比较和谋划。 第一件就是道,所谓的道就是能让人民和君主同心同德的治国方针和政策,有了顺乎民心的治国方针和策略,那就可以让老百姓为了自己的国家出生人死,而不畏惧任何的危险了。 第二件就是天时,用兵时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天气情况,看当时的状况是阴还是晴,是冷还是热,这是天气对作战的影响,看这些情况对我军作战有什么利弊。 第三件就是地势,就是看所处之地离敌人是远还是近,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是宽阔还是狭窄,这些可是关系到生死的条件。 第四件就是将了,所谓将就是指统率三军的将领,看他是否具备足够的智谋,赏罚是否有信,是否怀仁爱人,是否勇敢果断身先士卒,治军是否严明。 第五件就是法,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编制、法令及对各级主管官员的任用和职责的明确划分,并且要保障军需的供给。 以上这五种情况,作为三军之首领者没有不深入了解与研究的,全面了解了这些情况,作战就会胜利,反之则会失败。故一定要多方谋划深入了解,对敌我双方要深入地比较,哪一方的政治比较清明,治国之策更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天时地利谁更占有优势?军队的法令哪方得到了更好的执行?哪方的士兵更强壮,训练更有素,赏罚更严明?了解了这些也就知道哪一方会赢得胜利了。 如果主帅听从我的计谋并应用到实战中去,就一定会取得胜利,那我就会留下来;如果不听我的计谋那打起仗来也会失败,那我还是赶紧离开的好。 分析谋划双方的利害得失,意见如果已被采纳,这就已形成一种有利的形势,这是有助于实现军事目的的外在条件。而所谓的有利的形势就是在有利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而形成的。也就是人为的。所谓用兵之道也就是诡诈之道。如果自己这方的军事力量很强那就要装出能力不够而不想行动的样子。如果想要攻打敌人的近处,那就要伪装成攻打他们远处的样子;如果要攻打他们的远处那就要装作攻打他们近处的样子。要用小的利益为诱饵去迷惑敌人,乘他们混乱之时去攻取他们。对实力雄厚的敌人要有充分的应战准备。对战斗力强的敌军要暂时避开他们的锋芒,对于易怒冲动的敌军要设法激怒他们,使他们失去理智,对于胆小谨慎的敌人要使他们骄傲轻敌,丧失警惕。而对于休息充分、精力充沛的敌人,就要设法使他们疲惫;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就要离间他们。要在敌人没有准备时就发起进攻,使我军的进攻出乎敌方的意料。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将的用兵取胜之道,而这些又都是因时因地灵活运用的,是无法作预先的规定的。 用兵打仗之前,在庙堂之上谋划得周密,胜利的机会就多,而在庙堂之上就已感觉胜算不大那是因为谋划不完备。可以说谋划得多胜利机会就会大,谋算得少,胜利的机会就小,何况那些没有经过谋划就开始的战事呢。我们只要在战争双方事先的谋划准备工作中就可以预知谁胜谁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