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首页->新闻列表

陈恩泉:打造“大中华出版共同体”

本文转中国新闻出版网  王坤宁 实习生 杨冰

 

 

陈恩泉希望通过努力,使中华文化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大陆的出版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目前通过深化改革,通过重组兼并,极大地激发了大陆出版业的内在动力,而一个个出版集团的发展壮大,使得大陆出版业的实力日益明显。与之相比,台湾图书出版业现在已经没有优势。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的今天,两岸出版业应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刚刚参加了2009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和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又来到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的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陈恩泉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时,畅谈了两岸出版界的现状与未来合作方向。

  陈恩泉说,这次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台湾出版界来了100多人,70多人是来谈版权的。台湾近年新书出版速度太快,每年有4万种新品推出,而台湾的人口仅2300万左右,书多人少,市场有限,台湾图书出版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大陆广阔的市场对台湾出版业的吸引力极大,两岸应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加强合作,一起“走出去”。“两岸四地应该打造‘大中华出版共同体’,一起‘走出去’,开拓国际华文出版市场。”陈恩泉如此建议道。

  陈恩泉认为,两岸可在华文出版单一市场上进行合作。今天,两岸有了呼吁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的声音,应该在流通市面的国语字典基础上,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合作出版,供海内外华人一体适用与使用,以避免浪费资源。具体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交流;全力开放,扩大业务交流,进行人才培训;加强数字出版合作。如中国579家出版单位中,有90%皆已进行电子图书开发。建议应结合两岸四地一起发展数字出版合作,编译国语字典。在合作方面可以繁简对照、拼音对照、用词对照,同时编译纸本及数字化两种版本,两岸四地成立项目小组,共同进行。

  自本届起,两岸四地华文出版联谊会议正式更名为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对此陈恩泉更是感到很兴奋,他把这看成是两岸四地出版交流的新起点。陈恩泉回忆道,15年前,出版交流开始接轨,有这样一段记载:“1994年3月30日在台北举办的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研讨会,由本会所提出成立‘华文出版联谊会’的建议,经过两岸三地出版业界团体的讨论及协商后,于同年9月2日在北京举办的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研讨会上,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及香港出版总会达成共识,签订了‘大陆、台湾、香港出版座谈会纪要’,同意先以召开‘联谊会议’的方式为正式成立‘华文出版联谊会’暖身,一起为推动华文出版业的发展,开拓华文出版品的国际市场而努力,如果一切运作正常,正式联谊会的成立将可水到渠成。”到了2006年7月,第十一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签署了会议纪要。其中提到:“华文出版联谊会议”作为两岸四地出版同业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华文出版的资源整合与市场发展、提高业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等方面,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今后应针对华文出版走向世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作更加具体乃至专项的研究和探讨,为业界提供更实质的推动和帮助。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提议:将“华文出版联谊会议”发展成为“两岸四地华文出版论坛”,以提高华文出版研讨的层次,扩大社会影响,进一步促进两岸四地出版同业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9月,第十三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在台北召开。会上建议将会议更名为“两岸四地华文出版论坛”,以提升会议功能与影响力。“今年我们于6月15日收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召开第十四届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邀请函,确定从2009年在大陆举办的第十四届起对华文出版联谊会议的名称进行改动,以“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作为新名称。其组织结构不变,仍以两岸四地出版协会为成员,届数继续延续,每年轮流由四地的出版协会在当地主办一届。”陈恩泉说。

  “我这样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在两岸四地出版交流过程中的事情做一系统整理,就是为提醒后来的出版人,在办理两岸出版交流的工作上,得以循序渐进,努力共同打造一个融合‘华人·华语·华文’的单一大中华出版市场。展望未来,两岸四地出版业理应整合各自优势,进一步扩大项目合作,通过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大中华出版共同体,使中华文化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陈恩泉如是说。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