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2011年全部转为企业 来源: 财经网 【《财经网》北京专稿/实习记者王璇】 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计划,2011年年底之前,中国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全部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在近日(8月28日)召开的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透露了上述消息。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总印数31.05亿册;报纸1943种,总印数442.92亿份。柳斌杰认为,目前全国报纸数量巨大,情况复杂,改革任务艰巨。在分属各级党委、中央各部门、行业协会、报业集团、国有大型企业等机构主管的报纸中,既有独立法人单位,也有相当一部分非独立法人编辑部。 柳斌杰指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要全部转制为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财经》记者,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作为整个新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既是对此前经营性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的延伸,也是对报刊经营的挑战。过去报刊出版单位以事业单位的形式经营管理难以发展,而企业化转制将有利于报刊出版单位整合市场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其商业价值。同时,这也意味着一部分出版单位必然要被市场淘汰。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新闻出版和发行单位的21个试点单位中,包括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等八家报业集团或报社、中国出版集团等七家出版集团或出版社,以及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等六家发行集团。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试点方案,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这四家党报报业集团,以及《北京青年报》《今晚报》这两家综合类报社,主要是以机制创新、增强活力为主,进行事业、企业两分开的试点,即将主业与其经营部分相分离,发行、广告、印刷及传输等经营部分组建为企业。 对于《中国证券报》《电脑报》这两家经营性报社和七家出版集团(出版社),则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主,进行从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变的试点。六家发行集团作为已经和正在转制的企业,则主要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为目标,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系统建设的试点。2004年12月,《北京青年报》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被视为中国传媒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该上市公司的主要广告媒介为《北京青年报》报社旗下各报章,未涉及该报的采编业务。 今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称,新闻出版系统21家试点单位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指导意见》还指出,除了明确为公益性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今年年底前,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将完成转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将于2010年底前完成。 在非时政类媒体谋求改革新突破的同时,时政类媒体亦要面临调整。柳斌杰说,时政类报刊要突出抓好新闻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新闻宣传部分要重点做好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经营部分要转企改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当前特别要积极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鼓励组建独立的发行公司,完善营销网络,加强市场运作,不断提高传递时效,扩大覆盖范围。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